除了上述的蜂王體重和蜂卵重量與蜂王質量有密切關系之外,在人工育王過程中的各因素都對蜂王質量有很大影響。這些因素包括移蟲的幼蟲日齡、移蟲的幼蟲狀態、培育蜂王所需幼蟲的飼料、同批培育蜂王的數量、人工臺基的狀況、哺育群中存在封蓋王臺以及哺育群的狀態等。
1 移蟲的蟲齡與蜂王質量的關系
魏費爾發現,用不同日齡的幼蟲培育成的蜂王,其體重和卵巢管的數量隨著幼蟲日齡的增大而減少。沃克研究了移取幼蟲的日齡對育成蜂王品質的影響,發現1日齡幼蟲培育出來的蜂王平均體重為189 mg,2日齡幼蟲培育出來的蜂王平均體重為172 mg,3日齡幼蟲培育出來的蜂王平均體重為147 mg。隨著移取幼蟲日齡的增加,蜂王的體重、卵巢管數量、受精囊的直徑和進入受精囊的******數等指標都下降。日本的八戶芳夫用不同日齡幼蟲培育******王,通過解剖測定卵巢管的數量也證實了這個問題。移取1日齡幼蟲育成的蜂王卵巢管數平均為208條,2日齡幼蟲育成的蜂王卵巢管數平均為202條。奧羅斯用卵和1~3日齡工蜂幼蟲育王,結果如下:移卵育成的蜂王平均有315條卵巢管,超過300條的占80%;移取1日齡幼蟲育王。所育出的蜂王的卵巢管數平均有299.5條,超過300條的占51%;移取2日齡幼蟲育王,所育出的蜂王的卵巢管數平均有293.7條,超過300條的占39%;用3日齡幼蟲培育的蜂王其卵巢管數平均只有264.8條,超過300條的只占12%。
用較大的工蜂幼蟲育出的蜂王,其自然交替率比用較小幼蟲育出的蜂王有所提高。陳世璧發現用剛孵化的幼蟲育成的蜂王,其初生重比用1日齡幼蟲育成的蜂王有明顯地提高。用不同日齡工蜂幼蟲培育的蜂王質量不同,主要原因是隨著幼蟲日齡增大,工蜂和蜂王幼蟲的食物成分差別增大,因此,移取的小幼蟲日齡越大,其發育就越向工蜂靠近。
2 幼蟲狀態與蜂王的質量的關系
工蜂幼蟲在封蓋以前的胚后發育中蛻皮4次。在蛻皮前幼蟲外表從有光澤逐漸變得晦暗無光。蘇聯養蜂研究所用表皮有光澤和無光澤的幼蟲培育蜂王,用有光澤的幼蟲培育蜂王,接受率為79%,蜂王的初生重平均為1 95.9 mg,每個卵巢平均卵巢管數為176.5條;而用無光澤的幼蟲培育的蜂王,接受率為35.6%,蜂王的初生重平均為190.5 mg,平均每個卵巢有157.7條卵巢管。
3 幼蟲飼料與蜂王質量的關系
陳世璧等選擇4個條件相似的蜂群為哺育群,分4個組,第一組移蟲時向臺基中點王漿,第二組向臺基中點蜂蜜,第三組復式移蟲,第四組采取在臺基中不點加任何飼料的干移。每個哺育群放人30個臺基的育王框。復式移蟲的蜂王初生重平均為250.36 mg;點蜂蜜的臺基中培育出的蜂王初生重平均為250.82 mg,與復式移蟲效果相差無幾;干移蟲培育出的蜂王初生重平均為228.21 mg;臺基中點入普通72 h生產的王漿,并加水稀釋,培育出的蜂王初生重最小,平均為226.07 mg。這說明普通生產的王漿不宜作為蜂王小幼蟲的飼料。復式移蟲的小幼蟲一移進王臺中,立即就有小幼蟲的飼料食用,蜂王幼蟲的發育所受的影響很小。臺基中點加從巢房中取出的新鮮濃蜜,小幼蟲移至其上放入哺育群后,哺育工蜂立即將臺基中的蜂蜜吸食干凈,并立即飼喂蜂王幼蟲。復式移蟲和王臺中點加蜂蜜培育的蜂王質量較理想。在其他實驗中,復式移蟲培育蜂王的初生重總是最穩定的。需引起關注的是,近年來多出現漿蜂在王臺中剩余較多蜂王漿的前提下培育出體型較小的蜂王的現象,是蜂種的變異還是蜂王漿成分發生了變化,其原因還未經證實。
4 移蟲數量與蜂王質量的關系
據陳世璧等的實驗結果,哺育群培育的蜂王數量越少,蜂王的初生重就越重,隨著哺育群中育王數量的增加,培育出來的蜂王初生重降低。一般12~15框蜂的哺育蜂,一次以培育20~30個王臺為宜。群勢很強的蜂群,最多也不宜超過40個王臺。
5 臺基狀況與蜂王質量的關系
蘇勒塔諾夫觀察到移人人工臺基的幼蟲在6 h內被接受,多為4~5 h被接受;移蟲前蜂群修整的人工臺基,幼蟲移入后可提前1 h被接受。蜜蜂接受的越早,此幼蟲培育成的蜂王體重越大,質量越好。育王框加入蜂群后,4 h內被接受的幼蟲培育成的蜂王其初生重比晚1~2h時被接受的增加10~20 mg。
6 哺育群存在封蓋王臺對蜂王質量的影響
塔蘭諾夫在加入新的育王框時分別提出和保留原有的王臺已封蓋的育王框,以此比較哺育群中有封蓋王臺對育出蜂王質量地影響。無封蓋王臺的蜂群培育出來的蜂王,其初生重比在有封蓋王臺的蜂群中培育出來的蜂王大約增重15 mg。
7 哺育群的狀況與蜂王的質量的關系
陳世璧等研究證實,哺育群中哺育蜂多、封蓋子脾多、卵蟲少,培育出來的蜂王的質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