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蜜蜂和中華蜜蜂在溫室內傳粉行為的比較
意大利蜜蜂和中華蜜蜂在溫室內傳粉行為的比較
解文飛1,余林生1,紀鴻2,吳其才2,丁建1,劉建1,李慧2,黃思思1
(1.安徽農業大學蜂業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6;2.安徽鴻匯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安徽 肥東 231603)
摘要:對中蜂和意蜂為日光溫室草莓授粉時的行為和活動方式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中蜂和意蜂都能較好地適應溫室內環境,代替人工或激素為溫室草莓完成有效的傳粉任務。中蜂和意蜂為溫室草莓授粉的傳粉行為相似但具體活動方式不同,中蜂的日活動時間和采集高峰時間比意蜂的長,訪花持續時間比意蜂的長,而訪花間隔時間卻比意蜂的短,表明中蜂在為溫室草莓授粉時的有效工作時間更長,授粉效率更高。據此得出中蜂為日光溫室草莓授粉的活動特性優越于意蜂,從而產生更高的授粉效益。
關鍵詞:意大利蜜蜂;中華蜜蜂;溫室;傳粉行為;活動方式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39 (2009 )01-0011-03 蜜蜂授粉技術的應用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已形成了一項獨具特色的產業,實現了商品化、規范化,并納入農業增產的技術措施之中[1,2]。日光溫室栽培草莓經濟效益好,深受果農歡迎,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加,已成為一些鄉村的重要經濟來源和致富途徑,但是如果缺乏授粉昆蟲,將致使單位面積產量低、畸形果率高、營養品質差,影響經濟效益。應用蜜蜂授粉,對提高草莓優質果的生產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成為一項常用技術[3,4]。
意大利蜜蜂和中華蜜蜂(以下分別簡稱為意蜂和中蜂)是我國普遍飼養的主要蜜蜂品種,也是農作物等授粉的主力軍[5,6]。兩種蜜蜂的生物學特性不同,傳粉行為也存在差異[7,8]。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蜜粉源狀況,選擇合適的蜜蜂品種為農作物等授粉,以便農作物達到充分授粉的目的。本文以草莓為例就意蜂與中蜂為溫窒作物傳粉行為進行比較,旨在為溫室作物科學利用蜜蜂傳粉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安徽省肥東縣撮鎮草莓溫室基地。溫室類型為普通甥料大棚,寬10m,長60m;草莓品種為“豐香”。授粉蜂種:中蜂和意蜂,2~3框蜂,均為秋繁新王,由安徽農業大學教學試驗種蜂場提供。
1.2 方法
分為中蜂授粉區和意蜂授粉區,各選擇2個溫室大棚進行比較。采用相同的灌溉、施肥和管理方法。草莓初花時傍晚將蜂箱搬進溫室,蜂箱放置在各區中
間位置,墊高50cm左右,巢門朝南,第二天一早打開蜂箱巢門,實驗期間溫室均不打藥。根據花開的時期不同將草莓仡分為:早期花(花瓣彎折彼此間約成90°)、中期花(花瓣彎折成水平方向180°)和末期花(花瓣彎折超過180°開始凋謝)[9]。
在溫室草莓開花期間,每天觀測記錄中蜂和意蜂的工蜂開始出巢時間、開始訪花時間及溫度、出巢頻率(每小時工蜂出巢只數),并計算其日工作時間,共記錄20天。任選處于采集活動的中蜂和意蜂工蜂各30只,跟蹤記錄其訪花持續時間(蜂落在花上至離開的時間)、訪花間隔時間(訪前一朵花結束至訪下一朵花的間隔時間)和單只工蜂訪不同花期的花的比例等,每只連續記錄訪20朵花。
2 結果與分析
2.1 中蜂和意蜂在溫室內授粉行為及活動習性 中蜂和意蜂為日光溫室草莓授粉行為的觀察實驗結果得出,它們采集、傳粉方式基本相似:兩者采集蜂直接落在花朵上,將口器伸到花管中吸取花蜜。采集時一般會接觸到花粉囊,花粉會粘在工蜂的胸部、額以及周身絨毛上,然后用中足、后足將吸蜜過程中粘附在周身,特別是腹部的部分花粉采集到花粉籃內,另一部分花粉被工蜂在采集過程中帶到其他花上接觸雌蕊柱頭而起到傳粉作用。 溫室內中蜂和意蜂的活動習性觀察得出:在晴天,中蜂從6:30就開始出巢活動,一直持續到下午18:00為止,而意蜂通常在7:30以后開始采集活動,17:00以后很少繼續活動。中蜂的采集高峰期為7:30~15:30;意蜂的采集高峰期為8:30~14:30,在采集高峰期意蜂的出巢數量普遍多于中蜂。通過對活動時間和采集高峰時間計算,可得出中蜂和意蜂的采集高峰時間分別占各自活動時間的平均值為76.19%和63.16%,差異顯著(P<0.05),說明中蜂不僅日工作時間比意蜂長,而且有效工作時間(采集時間)也長。 在陰天。溫室內的溫度達到10℃以上時,中蜂也能出巢進行采集飛行,但活動頻率較晴天低;但意蜂在陰天溫室內溫度低于15℃時基本不活動。說明中蜂在溫室內日采集時間以及耐低溫的能力均優于意蜂。
2.2 中蜂和意蜂在溫室內訪花行為比較 表1中蜂和意蜂在溫室內的訪花行為比較
種類 開始傳粉溫度/℃ 訪花速度(朵/min) 持續時間(s/朵) 日工作時間/h
中蜂 10.0±0.2a 9.2±1.3a 3.9±2.0a 10.5±0.5a
意蜂 13.8±0.1b 6.1±1.1b 3.1±1.3h 9.5±0.5b
中蜂的個體較小,飛行靈活,適應性強,中蜂和意蜂為溫室草莓授粉行為的觀測實驗結果得出:當溫室內溫度達到10.0℃時中蜂開始采集活動,平均訪花速度為每分鐘9.2朵,訪花持續時間為每朵花3.9s,平均日工作時間為10.5h,而意蜂采集的起點溫度為13.8℃,平均訪花速度為每分鐘6.1朵,訪花持續時間為每朵花3.1s,平均日工作時間為9.5h,中蜂個體日采集時間明顯比意蜂的采集時間長,且差異顯著(P<0.05)。
2.3 中蜂和意蜂對作物花期的選擇性比較 在溫室草莓花期觀察中蜂和意蜂采集蜂對不同花期(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花朵的喜好度。結果表明,中蜂和意蜂對不同花期(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具有選擇性;意蜂對溫室草莓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的選擇率基本一致,單只蜂采集始花期、盛花期、末期花的比例分別為35%、35%和30%;而中蜂對溫室草莓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的采集有一定的選擇性,喜好采集始花期和盛花期、對末花期的采集率較小,比例分別為40%、40%和20%。
3 討論 意蜂與中蜂都是傳授花粉的主力軍,由于原產地不同,對生態條件和蜜粉源狀況已形成了各自的適應性,在傳粉行為上也存在差異[10]。 中蜂和意蜂都能較好地適應溫室內環境,代替人工或激素為溫室草莓完成有效的傳粉任務。本研究的中蜂和意蜂為溫室草莓授粉的授粉行為相似但具體活動方式不同,活動方式是影響蜜蜂授粉效果的主要因素。中蜂的日活動時間和采集高峰時間比意蜂的長,訪花持續時間比意蜂的長,而訪花間隔時間卻比意蜂的短,表明中蜂在為溫室草莓授粉時的有效工作時間更長,授粉效率更高。中蜂為日光溫室草莓授粉的活動特性優越于意蜂,從而產生更高的授粉效益。不同花期以盛花期蜜蜂訪花頻率最高,尤其以意蜂最明顯,而在始花期和末花期以中蜂訪花頻率較平均。國內外研究表明,作物早期的花粉更有效且更有利于花朵之間的傳播授粉,中蜂和意蜂對草莓花朵不同花期的喜好有所區別,這可能會影響授粉效率[11,12]。根據各地生態條件和蜜粉源狀況。選擇相應的蜂種為農作物等授粉,以便各種農作物能得到充分的授粉。也可將兩種蜜蜂交叉配合應用于作物授粉,有效地完成授粉目標。就全國而言,在中華蜜蜂種群日漸減少的情況下,建立意大利蜜蜂授粉技術及田問應用方法,將是解決當前農作物等技術問題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余林生,韓勝明.棲息環境和種間競爭對中華蜜蜂群體分布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3,14(4):553-556.
[2]楊冠煌.引入西方蜜蜂對中蜂的危害及生態影響[J].昆蟲學報。2005,48(3):401-406.
[3]黃文斌,楊冠煌,陳世壁.中華蜜蜂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養蜂,1963,(1):43-44.
[4]Cralisheim,K.Stolbey,E.Influence of diet,age and colony condition upon intestind proteolytic activity and size of the hypopharyngeal glands in the honeybee(Apis mellifera ligustica)[J].Insect physiol,1989,35:595-602.
[5]余林生,孟祥金,吳承武.中華蜜蜂交配和產卵行為生態學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3,4(11):1951-1954.
[6]余林生,韓勝明.中華蜜蜂群體越冬及數量動態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03,14(5):721-724.
[7]安奎,何鎧光.養蜂學[M].臺北:華香園出版社.1998.
[8]余林生,孟祥金,樊宗元.蜜蜂為棚栽草莓授粉的效益研究[J].蜜蜂雜志,2001,(5):10-11.
[9]羅建能.中華蜜蜂和意大利蜜蜂溫室授粉行為與效果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8.
[10]余林生。鄒運鼎.曹義鋒。等.意大利蜜蜂與中華蜜蜂的生態位比較[J].生態學報,2008,28(9):4575-4581.
[11]李繼蓮,彭文君,吳杰,等.明亮雄蜂和意大利蜜蜂為溫室草莓授粉行為比較觀察[M].昆蟲學報,2006,49(2):342-348.
[12]Smith Ramirez C,Martinez P,Nunez M,Gonzalez C,Armesto JJ.Diversity,flower Visitation frequency and generalism of pollinators in temperate rain forests of Chiloe Island,Chile [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2005,147(4):399-416.
合肥市重點科研項目(2008年度應用技術研究開發項目)
作者簡介:解文飛(1986-),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蜜蜂生態
通訊作者:余林生(1964-),男,安徽潛山人,安徽農業大學蜂業研究所所長,博士,教授,蜂學碩士生導師,從事蜂學教學與研究,E-mail:yulinsheng@yahoo.com.cn
上一篇:培育越冬適齡蜂